原标题:【油画中的塔城】教材赏析——草原上的哈萨克族
塔城本土校本教材《油画中的塔城》正式由新疆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已于3月23日免费发放到各学校!快来看看吧!
《油画中的塔城校本教材简介》
《油画中的塔城》共有九册,覆盖九年义务教育的各个阶段,每册体例都是统一的,包括六大板块:油画进课堂篇、塔城历史篇、塔城风光篇、民族团结篇、身边的故事篇和塔城未来篇。2015年5月教科局于然老师组织16位老师进行编写,2015年11月初稿确定,2015年12月--2016年3月经过8次修改,最终于2016年3月正式出版。
塔城市是全疆人均占有绿地面积最多的城市。到过这个地方的人都知道,塔城到处都是树,到处都是林带,到处都是果园。而让人们最为惊叹的是这些树的背后还有很多的故事呢!
草原上的哈萨克族
生活在塔城的哈萨克族,同许多草原民族一样,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他们能歌善舞,能骑善射,守护着祖国的疆土。
哈萨克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哈萨克族绝大多数人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牧民们住的是一种轻便而又易于支撑和拆卸的毡房。
哈萨克人的主要祖先是乌孙人,汉朝期间居住在伊犁河和土河流域,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融合了塞种人、月氏人、匈奴人等不同民族,成为哈萨克族。后来经过千年的变迁,建立了哈萨克汗国。清代时期,在沙俄的蚕食侵略下,不少哈萨克族迁入了中国境内,定居在塔城、伊犁、阿尔泰三个地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中国哈萨克族人民进入了与中华各族人民共同发展繁荣的新时代。1954年11月,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成立,成为新疆主要的少数民族之一。
《生命的旋律》斯尔哈孜·巴依朱玛
哈萨克族毡房
为了与游牧生活相适应,传统哈萨克族居住的是携带方便、易于搭卸的毡房。毡房大致分两种:一是大毡房,由下部圆柱体、上部圆弧形组成,下半部的圆柱形的骨架为木栅栏,称为毡房墙,一般由红柳木做成,上部弧形主要是撑杆和圆形圈顶作骨架。毡房屋架搭好后,栅栏围墙外围用芨芨草编成彩色的墙篱,墙篱外围是羊毛擀成的围毡,屋顶部分盖羊毛篷毡,天窗上盖羊毛顶毡;二是小毡房,是用数十根红柳木杆斜撑而成骨架,外围墙篱和毛毡,成圆锥体形,上有通风透气大窗,多用于转场途中作临时住房。在冬牧场,往往建有土坯、石块或木头构筑的房子。
哈萨克族饮食
哈萨克族主要食物都取自牲畜,奶类和肉类是日常生活的主要食物,面食是次要食物,很少吃蔬菜。肉食主要有绵羊肉、山羊肉、牛肉、马肉、骆驼肉,平时一般多吃羊肉。奶茶是牧民生活的必需品,一日三餐都离不开它。牛奶除了喝鲜奶、煮奶茶之外,还制成奶油、奶豆腐、奶疙瘩等。马奶酒是哈萨克人最喜欢的饮料。面食有馕、包尔萨克、馓子、油饼、面条;米食有抓饭、炒小麦、小麦饭和小米饭等。
哈萨克族服饰
哈萨克族是以草原游牧文化为特征的民族,服装便于骑乘。过去,哈萨克族服装多用羊皮、狐狸皮、鹿皮、狼皮等制作,反映了草原民族的生活特点。
男子内穿套头式高领衬衣,青年人的衣领上多绣有彩色图案,套西式背心,外穿布面或毛皮大衣,腰束皮带,上系小刀,便于饮食。下穿便于骑马的大裆皮裤。戴的帽子分冬春、夏秋季两种。冬春季的帽子是用狐狸皮或羊羔皮做的尖顶四棱形帽,左右有两个耳扇,后面有一个长尾扇,帽顶有四个棱,这种帽子可遮风雪、避寒气;夏秋季的帽子是用羊羔毛制作的白毡帽,帽的翻边用黑平绒制作,这种帽子既防雨又防暑。男子穿的鞋、靴也多用皮革制成。
哈萨克族女子的服饰,多姿多彩。她们喜欢用白、红、绿、淡蓝色的绸缎、花布、毛纺织品等为原料,制作连衣裙。年轻姑娘和少妇一般穿袖上有绣花、下摆有多层荷叶边的连衣裙。夏季套穿坎肩或短上衣,冬季外罩棉衣,外出时穿棉大衣。哈萨克族女子最讲究帽子和头巾。未出嫁的姑娘夏天扎一条漂亮的三角形或方形头巾,冬天戴一种绒布的硬壳圆顶帽,帽顶饰有猫头鹰羽毛,象征勇敢、坚定。当新娘时,戴一种尖顶帽,上有绣花与金银珠宝装饰,前方还饰有串珠,垂吊在脸前,一年后换戴花头巾,有孩子后开始戴披巾。
哈萨克族交通工具
由于长期从事游牧畜牧业,马就成了哈萨克族乘骑的主要交通工具。哈萨克牧民离不开马,无论是走亲访友,还是游动迁移、从事狩猎,都需要骑马。他们有句谚语说:“马是哈萨克人的翅膀。”哈萨克族牧民运输则主要靠牛车和骆驼。牛车适应牧场的自然环境,车轮高大,车体轻,轴轮用桦木制成,耐磕碰,适宜于在草原、戈壁和深雪中通行。牧民转场、运输货物,常用牛拉车驮物。
哈萨克族习俗
哈萨克族尊敬老人,喝茶吃饭要先敬老人,一般在进餐时习惯长辈先坐,其他人依次围着餐布屈腿或跪坐在毡子上。在用餐过程中,要把最好的肉让给老人。
哈萨克族有许多禁忌,如:年轻人不准当着老人的面饮酒,不准用手乱摸食物;绝对不准跨越或踏过餐布,不准坐在装有食物的箱子或其他用具上;忌讳当面数主人家的牲畜;不能跨过拴牲畜的绳子,也不能骑马进入羊群;忌讳别人当面赞美自己的孩子,尤其不能说“胖”,认为这样会给孩子带来不幸;忌客人在家门口下马和骑快马到家门口下马;忌食猪肉、狗肉、驴肉、骡肉和自死的畜禽肉及动物的血。
哈萨克族热情好客,待人真诚。对登门投宿的人,主人都要拿出最好的食品招待。十分尊贵的客人或多年未见的亲人到来,除宰羊外,还需宰马,以马肉相待。入餐前,主人用壶提来水让客人洗手,然后把盛有羊头、后腿、肋条肉的盘子放在客人面前。
客人要先将羊腮帮的肉割食一块,然后割食左边耳朵之后,将羊头回送给主人,大家共餐。食毕大家同时举起双手摸面,做“巴塔(祈祷)”。客人中如果有男有女,一般都要分席。
能歌善舞的哈萨克族
哈萨克族是一个热爱唱歌跳舞的民族,拥有众多的民间歌手,他们称之为“阿肯”。每年夏季,天气晴朗、水草丰茂之际,他们就要择日举行“阿肯弹唱会”。届时人们在草原上聚集,搭起帐篷,将牛、马、羊放牧在附近草地。阿肯们有独唱、对唱、合唱等等。除传统曲目外,还往往即兴编词,歌唱赞美草原生活,追求自由民主的理想,其中弹唱时间最长、口才流利、声音嘹亮、最吸引听众者为优胜,备受人们尊敬。
哈萨克族的舞蹈艺术和其他艺术一样,生动地反映了哈萨克族人们的生活风貌,具有浓厚的牧业生产的特点。哈萨克族人大多都喜欢跳舞。他们用舞蹈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抒发内心的哀乐。
每一个哈萨克族人都是很好的骑手,所以他们的舞蹈以骑马为题材的较多。如《黑走马》,紧张有力,表现了草原上骏马奔驰的矫健姿态。其他如挤奶、剪毛、擀毡、编席等生产活动,都在舞蹈艺术中得到表现。
哈萨克族传统娱乐活动
哈萨克族喜闻乐见、世代相传的娱乐活动很多,其中具有代表特色的主要有叼羊、赛马、马上摔跤和姑娘追等。这些活动一般都在喜庆日集体进行。
1.赛马
赛马是哈萨克族人十分喜爱的一项传统体育活动。赛马有赛走马和赛奔马两种。赛走马,是比马的速度、耐力、稳健。骑手一般都是成年人。比赛时,既要让马走得快、稳、美,又不能让马跑起来。赛奔马,是比马的速度和耐力,以先到达终点为胜。参加赛马的骑手大多是十二三岁的男孩。参加比赛的男孩,身穿红色、白色或其他颜色的衣服。赛马的鬃和马尾必须用各种颜色的布条辫起来或绑扎在一起,马上大多不配鞍具。赛程一般为20至30千米。
2.叼羊
叼羊是哈萨克族的传统体育活动,起源于中世纪。当时游牧部落十分痛恨在草原上逞凶的恶狼,一旦捕获了狼,牧民们便将狼驮于马上奔跑,争相抢夺,以示庆贺。后来逐渐发展成了一项专门的娱乐活动,并由叼狼改为叼羊,多在喜庆的日子举行。有分队和不分队两种形式,大家骑马争夺一只割去头的小羊,有时为了方便也用一张羊皮代替,以最后夺到羊并放到指定地点者为胜。这项运动争夺激烈,对抗性强,体现了草原牧民勇猛豪放的性格。
3.骑马抢布
这是哈萨克族年轻人锻炼骑马本领的娱乐活动。活动开始前,必须准备一块长一米左右、颜色为红色或绿色的布。活动开始时,先由一个小伙子拿着布骑马起跑,其他人乘马尾追。被追赶的人只要被追上,必须迅速将布交给先追上自己的人,然后大家继续追赶第二个拿到布的人。这样连续不断,犹如接力赛一样。参加这种竞赛活动的多是二十岁左右的小伙子。这种活动主要是让年轻人锻炼骑马本领和意志。
4.马上摔跤
摔跤一般都在地面上进行,但哈萨克族还有马上摔跤。两人各自骑着马,相互交手,要把对方拉离马鞍,摔倒在地上。摔跤手不仅要有力量,而且要和自己的坐骑配合默契。马上摔跤采取打擂台的方式,一人败阵,另一人上来,有的连胜数人、甚至十多人。
5.姑娘追
姑娘追是哈萨克族男女青年非常喜爱的一项传统游戏。凡年龄相近的同辈人均可参加这种游戏。姑娘追的过程是先选择一个众人目所能及的指定点。参加游戏的男女骑手在前往指定地点的过程中,男子可以向女子说俏皮话、开玩笑。到指定地点后,男子要机敏地想法甩掉女子往回跑,这时姑娘会放马追赶。姑娘一边追,一边会用皮鞭抽打前面的男子。当然这要看女子是不是喜欢这男子了,若是心中喜欢,只会虚晃几下,或轻轻打在背上。若是不喜欢,就会重重打上几皮鞭,来惩罚刚才说过了头的俏皮话。许多哈萨克族青年在这一游戏中产生爱情,最终结成伴侣。
《【油画中的塔城】教材赏析》相关参考资料:
呐喊油画赏析、塔城地区、塔城 债务危机、塔城 打砸抢、塔城 非法集资、塔城 鬼城、塔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