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资料概述】丽江位于中国云南省西北部,金沙江中游,地理座标为:东经99度23秒——101度31秒北纬25度59秒——27度56秒.北连迪庆藏族自治州,(迪庆是目前除
【资料概述】
丽江位于中国云南省西北部,金沙江中游,地理座标为:东经99度23秒——101度31秒北纬25度59秒——27度56秒.北连迪庆藏族自治州,(迪庆是目前除丽江外又一个被猜想是香格里拉所在的地方),丽江南靠云南四大旅游风景区之一的大理白族自治州,丽江西部是曾经归丽江专员公署管辖的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该州得名于流经此地并经缅甸汇入印度洋的怒江河,(怒江和另外一条国际河流澜沧江(湄公河)与流经丽江的金沙江构成中国政府所规划的西南三江并流风景区).
县城海拔2400米。由于位于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的交界地区,丽江境内多山,主要有玉龙雪山和老君山两大山脉。有金沙江和澜沧江两大水系。海拔最高是玉龙雪山的主峰扇子陡,海拔5596米,最低点是七河区江边坡脚金沙江出口处,海拔1219米,形成了寒、温、热兼有的立体气候这里大多数的城镇均坐落与云南人称之坝的一种小山间盆地中,丽江古城则位于丽江坝中部的狮子山南麓.
【景点海拔】
玉龙雪山.........5596米
丽江古城.........2416米
云杉坪............3205米
白水河............2950米
甘海子............3100米
玉峰寺............2760米
白沙壁画.........2500米
虎跳峡............1800米
长江第一湾.........1850米
泸沽湖............2685米
牦牛坪............3800米
老君山主峰.........4247米
玉龙雪山四季滑雪场....4500米
冰塔林............4600米
【气候】
丽江由于地处中国西南横断山区,其气候垂直分布明显,虽处高原,终年看见雪山,但雨量充沛,干湿季分明。年平均气温在12.6~19.8℃之间,最热月平均气温为18.1~25.7℃,最冷月平均气温为4~11.7C。大部分地方只有温凉之更迭,无寒暑之巨变,春秋相连,长春无复,形成了明显的干季和湿季。丽江年均降雨量为10OO毫米左右,5~10月为雨季,降雨量占全年的85%以上,7、8两月特别集中。由于地处低纬高原,终年太阳辐射较强。丽江坝年日照时数为2530小时,光能充足,年太阳辐射量每平方厘米为146.5千卡,为云南省最高值区。
丽江的气候可以分为干湿两季。每年5~11月属于湿季,12月到次年4月属于干季。干季雨水稀少,而湿季的降雨量占了全年的90左右。干季绝大多数是晴天。而在七八月份则雨天居多,会有漫长的感觉。且雨天气温也会下降。
特别提示:在雨季到丽江的朋友,在带了必要的雨具的前提下,再带一件薄毛衣。为了外出的方便,可以考虑带冲锋衣,也应该穿着防水性能较好的鞋。
丽江12个月平均气温:1月6.7℃、2月7.8℃、3月11.0℃、4月13.6℃、5月16.5℃、6月18.2℃、7月17.8℃、8月17.2℃、9月16.6℃、10月12.5℃、11月9.0℃、12月7.0℃。
曾经出现过的极端低温是-7℃,而极端高温是30℃。但一般冬季是最低-2℃,夏季最高温25℃左右。温差较大,早晚气温较低,白天太阳出来后就会升高。冬季白天也可以达到17℃左右,而夏季晚上则可能降至15℃左右。
【文化构成】
丽江的文化在1723年清朝改土归流政策以后,便成为一个纳西文化和汉族文化的综合体.比起金沙江西岸中甸白地(纳西东巴教发源地)的纳西人和金沙江东泸沽湖地区的摩梭人,丽江坝区的纳西社区更多的受到了中原汉族文化的影响和同化.这种同化过程在1996年的大地震和此后旅游业的发展中逐步加速.这样的一种文化特性影响到今天丽江纳西社区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服装,纳西族男子早在本世纪上半叶就已经抛弃了汗衫,到膝短裤的传统服装而改穿汉服,今天丽江古城的纳西族年长妇女的衣着也是根据满服进行改良的结果.(其中的羊皮袄,披星戴月和围裙则保留了传统特点),而在中甸白地(纳西东巴教发源地)的纳西租服装更为纯粹,泸沽湖的摩梭人的穿着则与藏服接近,而且在今天的丽江,二战以后出生的纳西族妇女大多不再穿这种传统服装.
※纳西,摩梭传统服饰
这种文化的演变在汉化程度最高的丽江古城反映的尤为明显,在96年地震和随之而来旅游业的高速发展后,汉语的云南方言逐渐替代纳西口语成为古城社区的主流语言,而年轻纳西夫妇也开始用汉语对子女进行教育.而在1990年以前的丽江,纳西的口语在古城是一种缺省的社会交流工具,即使子女在学校接受汉语的教育,但是纳西家庭中和纳西少年之间却都用纳西语进行交流.1996年旅游业的蓬勃发展给丽江的民众带来信心,而在商业利益驱动下汉语的方言替代纳西口语成为丽江(古城)的交流工具,这则使纳西传统文化的前途显得更为严峻.
※两性地位
如同今日汉族的父权社会,丽江坝区的纳西家庭大多被男性所主掌,而与泸沽湖的摩梭女性家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纳西妇女承担着比汉族妇女更承重的家务和社会义务.在丽江古城,四十多岁的男人养花养鸟甚为普遍,这给人以纳西族过于满足于现状而不思进取的印象,其实,除了掌握家庭之外,这也和丽江传统的商业经济而非手工业经济有联系.纳西女性不仅要承担家务,而且还要赚钱养家.在古城原先的四方街菜市场,操刀卖肉的绝大多数是中年妇女,而男性则在一旁收钱、观看.1980年代,《南华早报》的记者在古城关门口看到这一场景,以至于得出纳西社区仍保留母系遗风的结论.在1253年蒙古人征服丽江之前,丽江的纳西和泸沽湖的摩梭同处于母权社会,1253年以后倾向于中原汉文化的木氏逐步使纳西家庭受到汉族父权制度的影响.1723年汉族的流官取代木氏家族统治丽江,大量的汉族的价值观,包括父权社会的规范和父母包办的婚姻制度开始盛行,纳西妇女不仅失去了对家庭的掌握,同时由于恋爱自由和性的自由遭到儒家汉制的抵触,纳西少女情死的人数急剧上升,有些死定终身的男女则越过金沙江迁到摩梭社区,寻找自由的爱情.
1970年代以后出生的纳西青年男女,已经不再遵从传统的价值,他们和大陆的新新人类一样,从西方涌入的文化中寻找纳西祖先曾经拥有的自由精神.
※宗教
纳西族在历史上曾经信奉过佛教,喇嘛教,道教.但是与一些生活方式深受宗教影响的民族不同,纳西人并不笃信某一种宗教,在今天的丽江,即使在年老的纳西人中也很难找到很虔诚的信奉者.东巴教是纳西古代的一种原始宗教,但它更富有精英色彩而不是一种平民宗教.
※语言
纳西口语是丽江及坝区纳西社区的主要的语言.而在丽江古城,汉族的云南方言(也称云南话)是最广为使用的语言,但在古城纳西家庭中家庭成员之间使用纳西口语.丽江的年轻一代都能讲汉语普通话,有些从事旅游业的青年则能讲很流利的英语.由于有些老一代的纳西老人曾经接受过教会学校的西式基础教育,因此在丽江古城的街上看到古稀老人和老外用英语自如交流也并非奇事,丽江名人宣科则更是以一口流利的英语让老外称奇.
※地理
玉龙雪山位于丽江古城北15公里,北纬27度03'20"-27度40',东经100度04'10"-100度16'30"之间,是北半球靠赤道最南端的现代海洋性冰川,为中国国家级旅游风景名胜区、云南省的省级旅游度假区和省级自然保护区。
【景点介绍】
※玉龙雪山
玉龙雪山主峰扇子陡海拨5596米,直插蓝天,南北向排列的玉龙十三峰犹如一条腾空的巨龙,它不仅气势磅礴,而且秀丽挺拔,造型玲珑,还随着时令和阴晴的交替,景观也变幻无常,时而云蒸雾涌,玉龙乍隐乍现,时而碧天如水、万里无云,群峰象玉液刷洗,晶莹的银光,耀目晃眼;有时一条云带束腰,上面雪峰皎皎,下面岗峦碧翠。东方欲晓,峰顶早染晨曦,多彩的朝霞映上雪峰,白雪呈绯红状与霞光掩映闪烁;傍晚余辉把雪峰染抹得象披上红纱,云朵带着晚霞奇彩,飞归峰间谷壑,一弹之顷,变态无穷。玉龙雪山以险、秀、奇著称,其内主要有“云杉坪、白水河、甘海子、冰塔林等景点,是一个集观光、登山、探险、科考、度假、郊游为一体的具有多功能的旅游胜地。
※云杉坪景点
云杉坪是玉龙山东麓的约一平方多公里的一片草甸,雪山屏立一侧,周围以千年的云杉林所怀抱,坪内芳草萋萋,牧歌悠扬
※白水河景点
白水河景点为一条幽深的山谷,谷内林木苍苍,清泉长流,有的成潭,有的成瀑,静动有别,情趣独特。现在白水河边台上建有停车场、餐厅、购物店、还有进云杉坪的索道站。
※甘海子
是玉龙山东麓的一个开阔的草甸,是个天然的大牧场,每年春夏之交,百花齐放,组成巨大的花苑,整个草甸充满生机活力。目前甘海子建有雪度假山庄和直上玉龙雪山冰川附近的大型索道,游客可乘缆车到雪原去观赏万年古雪、冰塔林奇观和滑雪。
※虎跳峡
金沙江劈开玉龙雪山和哈巴雪山,形成世界最深的大峡谷——虎跳峡。虎跳峡全长17千米,上下落差200米,两岸雪峰高出江面3000多米,其势惊险奇绝,慑人魂魄,在虎跳峡上游的金沙江入口处,有一巨石横卧江心,激流从仅有30米宽的巨石两侧穿流而过,涛声震天,白浪翻滚,传说猛虎常靠江心巨石跃上对岸,故名虎跳峡。
登上望峡台,全峡历历在目。迤逦下到江边石滩上,两岸高崖把高天挤成一缝,大江被挤压得仅有30多米宽,江中雄踞5米见方的虎跳石,水急似箭,这就是下虎跳。东侧大岩洞口,有古崖画,多为动物形象。
从上峡口看玉龙山巅,酷肖天国城垛。江面平缓,像柔静少女,但一入峡口便激浪滔天,变成暴戾的怒汉了。先到上虎跳,一道跌瀑高坎是为惹目。坎两侧,绝壁擎天,构成两扇巨型石门,当中屹立着三角状的虎跳石,金沙江巨流从此夺路而出,跃过高坎,以雷霆万钧之势摔砸下来,高坎下,千波万涛沸沸扬扬,回旋翻滚。看那场面,令人心惊胆战。往前,不久见到满天星滩,滩长半里,暗礁棋布,掀起满江银浪,涛声震天,看似银河繁星,故而得名。全峡有这样的险滩18个,平均不到一里便有一滩。到大峡中段阿昌谷,核